21世紀什么最貴?
人才!
2011年冬季什么最貴?
空氣!昂貴的空氣!
我們呼吸的空氣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糟糕過。公眾對空氣質量的關注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熱烈過。鄭淵潔在微博上“七問”環保部門,潘石屹貼出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PM2.5這個生僻的專業術語瞬間變成網絡熱詞。將PM2.5列入常規監測評價體系,并公布監測結果的呼吁驟然強烈。
專家、教授吐露實情,PM2.5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如果采用現行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80%的城市空氣是達標的。但是采用了PM2.5的空氣質量檢測評價體系,80%是不達標的。
我們為什么要關心這些肉眼難尋的微粒?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空氣中的顆粒污染物,個頭越小越危險。中國的空氣質量,已經在懸崖邊上。
PM10 和PM2.5,都是對大氣中顆粒物大小的描述,PM是“大氣顆粒物質”的簡稱,后面的數字,表示“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如果不是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普通人恐怕不會去探究這些冷僻字眼的含義。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證明,大氣顆粒物,與我們身邊的疾病甚至死亡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它們的個頭越小,對人類來說就越危險。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宋偉民教授的研究團隊,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蒲腥藛T在上海市區采集了PM2.5,將這些大氣細顆粒物滴注到實驗鼠的氣管。實驗鼠本身就患有高血壓,實驗得到的結果是,與滴注生理鹽水的對照組相比,實驗鼠血壓和心率明顯升高,心電圖結果也有異常。更多的生化指標顯示,細顆粒物染毒組的實驗鼠,心血管系統受到了損傷。
科學實驗描述的或許是極端狀態,我們沒有被滴注高濃度的PM2.5,但是,越來越頻繁的霧霾天氣中,一個人日積月累地吸進細顆粒,很可能在某一天就會引發或者加重疾病。這已經不再是個推測,各種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證實,我們跟實驗室里的大鼠一樣,因糟糕的空氣而很受傷。
宋偉民教授主持的另一項研究,以某城市中心城區作為標本,分析在這個區域中,大氣PM10 和PM2.5日平均污染濃度與居民日死亡數之間的關系。標本是一個常住人口124萬的城區,調查的時間是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最后得到的研究報告顯示,大氣顆粒物濃度與居民日死亡數之間存在關聯。
人就像一部精密的儀器,每一個結構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我們的呼吸系統,天然地有著阻擋污染物的能力,那些較大的污染物,在經過鼻腔、咽喉時就已經被阻擋,即便是能夠進入氣管、支氣管的臟東西,也可以隨著氣管內纖毛的運動,被運送出呼吸道。不過,人體也處處存在漏洞,對于微小的顆粒物,呼吸系統的屏障就無能為力。
穿越屏障以后,細小的顆粒物開始以各種形式在呼吸道中興風作浪。一個最直接的方式是,這些細微的顆粒物本身,滯留在敏感的呼吸道中,引起局部的阻塞和炎癥。研究顯示,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75%在肺泡內沉積。我們可以想象,眼睛里進了沙子,眼睛會發炎。呼吸系統的深處,也是一個敏感的環境,細顆粒物作為異物長期停留在呼吸系統內,同樣會讓呼吸系統發炎。
1995-1996年的一項研究,對廣州、武漢、重慶、蘭州四座城市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氣中PM10和 PM2.5污染水平與兒童呼吸道炎癥、哮喘的患病率相關,污染水平越高,患病率也隨之升高。
除了自己“干壞事”,細顆粒物還像一輛輛可以自由進入呼吸系統的小車,其他致病的物質如細菌、病毒,搭著“順風車”,來到呼吸系統的深處,造成感染?!耙驗樗鼈兎浅P?,跟同樣多的較大顆粒污染物相比,細顆粒物的表面積就大很多,它們的表面就能攜帶更多的其他致病物質?!彼蝹ッ窠淌谶@樣解釋。
PM2.5對我們呼吸系統的損傷,聽起來還算比較容易理解,起碼,在霧霾的天氣里,臟空氣引起的呼吸不適,是很多人都能體會的直觀感受。但專家告訴我們,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還不止在呼吸系統,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者惡化,也可能是細顆粒物作怪。
不要以為只要遠離大魚大肉的不良飲食習慣,就能躲開心血管疾病,細顆粒物也有很多“辦法”誘發心血管疾病。比如,細顆粒物可以直接進入血液,誘發血栓的形成。另一個間接的方式是,細顆粒物刺激呼吸道產生炎癥后,呼吸道釋放細胞因子引起血管損傷,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
還有一些發現,讓人更加擔憂。近年的一些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殖能力正在明顯下降,環境污染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來自波希米亞北部的一項調查,對接觸高濃度PM2.5的孕婦進行了研究,發現高濃度的細顆粒物污染可能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更多的研究發現,大氣顆粒物質的濃度與圍產兒、新生兒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 IURG),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關性。
懸崖邊上
細顆粒物究竟有多危險?即使是專門從事研究的科學家,也不能做出最準確的描述。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每時每刻吸入的空氣中都存在細顆粒物,而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多達數百種,要摸透細顆粒物損害人體健康的因果關系,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不過,一些最直觀的危險,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其中最受到重視的,是細顆粒物的致癌作用。通過實驗室的動物實驗可以看到,顆粒物提取物可以讓大鼠、小鼠誘發皮下肉瘤、皮膚癌和肺癌等。
現在的研究認為,細顆粒物致癌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叫做多環芳烴的有機物。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城市大氣顆粒物中的多環芳烴與居民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多環芳烴進入人體的過程中,細顆粒物扮演了“順風車”的角色,大氣中的大多數多環芳烴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上,大顆粒物上的多環芳烴很少。也就是說,空氣中細顆粒物越多,我們接觸致癌物多環芳烴的機會就越多。
不管是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還是癌癥,最終都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2010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的一張圖片,如今已經廣為流傳。這張顯示全球PM2.5 濃度分布的圖像上,中國東部沿海被染成濃重的橘紅色,幾乎是整個圖片中顏色最深、范圍最大的一片區域。
如果聯系細顆粒物的致癌性和對死亡率的影響,這樣的圖片不能不讓人擔憂,更壞的消息是,隨著中國污染源結構的變化,細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也許還將加重。
難怪著名院士鐘南山曾表示:“50歲以上的廣州人肺都是黑色的?!币驗樯钤诖蟪鞘?,人們吸入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重金屬和病毒,它們來自工廠排污、機動車尾氣、建筑粉塵、大霧、灰霾、香煙、空調以及數百萬人的體味。
一個“霾”字,上面是“雨”,下面是“貍”“伏獸也”。古人的先見之明可見一斑。而近些天來,京滬以及其它多個城市彌漫“灰黃色”、“灰蒙蒙”甚至“一股硫黃味”的所謂“大霧”,真兇正是存在于霧中的“霾”。其中,PM2.5,則是“灰霾”的元兇。
氣象科學家吳兌早前便研究出灰霾與肺癌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即出現灰霾嚴重的年份后,相隔7年就會出現肺癌高發期。
說得更精細一點,一般來說:水分含量達到90%以上的,叫霧;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而在80%至90%之間的,是霧霾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市民而言,生活在灰霾天氣中,“憋氣、咳嗽、頭暈、乏力、犯困、反胃、惡心、易怒……”醫學專家們所列舉的上述身體反應,是或多或少存在著的。適應灰霾天氣的過程曾經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溫水煮青蛙”,緩慢地適應著周遭,想要脫身之際,也許覺之已晚。
所以,在大都市中生活,身心的堅強是必需的。
據了解,霧中有包括螨蟲、塵埃、細菌、病毒、硫酸鹽、鉛、錳等在內的20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細顆粒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均會對人體的呼吸道產生影響,引發相關疾病。
WHO曾估計,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吸入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中的細小微粒而死亡。PM2.5微粒屬于等于或小于5微米的微粒,從呼吸科的專業角度看直徑小于5微米的顆粒就能夠隨呼吸進入到肺部,可能引起哮喘發作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引發心臟病、肺癌。
在《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指南》中,PM10的年平均值為每立方米20微克每立方米,但已公布的數據顯示,某些城市的PM10已達到每立方米300 微克,更不用說PM2.5的數值了。
在許多城市區域,常常出現細小顆粒污染程度呈持續性增高情況。細小顆粒污染通常來自發電廠和機動車等燃燒源。WHO呼吁,要提高對城市空氣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認識,要實施有效政策并密切監測城市里的這一情況。如果PM10從平均每立方米70微克降至年平均值每立方米20微克,預計將減少15%的死亡這被認為是一項重大公共衛生成果。
“這兩天,我看過的病例中,就有一個哮喘已經6年沒有發作的孩子,因為空氣變化,再次引發哮喘急性發作?!痹烂显锤嬖V《新民周刊》記者,人的呼吸系統就好比一個比較天然的,把顆粒物分級的一個系統,直徑小于5微米者由于顆粒小、主要以氣態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擋,能夠進入人體的下呼吸道,甚至肺泡中。因此,PM2.5-5也被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同時,由于這些顆粒不容易被呼出來,而存留在人體中。雖然其含量很少,但往往富含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大。
岳孟源說:“尤其對于年老體弱者或兒童來說,因為自身的抵抗力差,所以就容易引起各種各樣呼吸道疾病的發生。3歲以下的患兒,比較容易出現感染性的疾病,如果未能及時控制住,可能繼而引發肺炎;而在3歲以上的患兒中,哮喘和鼻炎是最常見的疾病?!?/span>
此外,岳孟源還補充道,如患有哮喘、鼻炎;老年人的慢性支氣管炎、COPD等這些慢性氣道疾病的患者,在霧天吸入空氣中的顆粒物后,也可能會導致原本疾病的加重,還會誘發過敏反應,或者感染,“這兩天因一般呼吸道疾病而引發肺炎需要住院的小孩也很多,床位都安排不過來”。
“一般成年人基本通過鼻子來呼吸,這樣還能有效地抵擋住一些顆粒較大的物質。但小孩通常習慣于用嘴呼吸,無形中就增加了患病的風險?!痹烂显幢硎?,針對大霧天氣,應當盡量避免劇烈的戶外活動,出門最好戴上口罩,以防吸入更多空氣中的顆粒物。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了大氣中一些主要污染物濃度限值的指導標準(包括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鉛、氣態氟化物等),目的是為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在制定空氣質量標準時提供一個保護公共健康的衛生基準;1997年又推出了更新版。
世界上很多國家還沒有制定有關空氣污染的法規,而現有的國家標準之間差異也很大。因此,2005年,世衛組織在修訂現行歐洲“空氣質量標準”并加以充實的基礎上,編制了可應用于全球的第一份標準《空氣質量準則》,并第一次為可吸入顆粒物(PM)確定了指導值。
據世衛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200多萬人因吸入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中的細小微粒而死亡,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們面臨的這一負擔更大。將顆粒物(PM10)從每立方米70微克減少到20微克,則與空氣質量有關的死亡就可減少大約15%。世衛組織指出,可吸入顆粒物對人的影響要大于其他任何污染物。它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碳、礦物粉塵和水。它包括懸浮在空氣中的有機和無機物的固體和液體復雜混合物。這些顆粒根據它們的氣動直徑加以界定,例如PM10或PM2.5。后者更具危險性,因為當吸入之后,它們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并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例如在歐盟據估計僅是最微小的顆粒(PM2.5)就使每個歐洲人喪失8.6個月的統計預期壽命。
人才!
2011年冬季什么最貴?
空氣!昂貴的空氣!
我們呼吸的空氣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糟糕過。公眾對空氣質量的關注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熱烈過。鄭淵潔在微博上“七問”環保部門,潘石屹貼出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PM2.5這個生僻的專業術語瞬間變成網絡熱詞。將PM2.5列入常規監測評價體系,并公布監測結果的呼吁驟然強烈。
專家、教授吐露實情,PM2.5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如果采用現行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80%的城市空氣是達標的。但是采用了PM2.5的空氣質量檢測評價體系,80%是不達標的。
我們為什么要關心這些肉眼難尋的微粒?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空氣中的顆粒污染物,個頭越小越危險。中國的空氣質量,已經在懸崖邊上。
PM10 和PM2.5,都是對大氣中顆粒物大小的描述,PM是“大氣顆粒物質”的簡稱,后面的數字,表示“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如果不是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普通人恐怕不會去探究這些冷僻字眼的含義。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證明,大氣顆粒物,與我們身邊的疾病甚至死亡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它們的個頭越小,對人類來說就越危險。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宋偉民教授的研究團隊,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蒲腥藛T在上海市區采集了PM2.5,將這些大氣細顆粒物滴注到實驗鼠的氣管。實驗鼠本身就患有高血壓,實驗得到的結果是,與滴注生理鹽水的對照組相比,實驗鼠血壓和心率明顯升高,心電圖結果也有異常。更多的生化指標顯示,細顆粒物染毒組的實驗鼠,心血管系統受到了損傷。
科學實驗描述的或許是極端狀態,我們沒有被滴注高濃度的PM2.5,但是,越來越頻繁的霧霾天氣中,一個人日積月累地吸進細顆粒,很可能在某一天就會引發或者加重疾病。這已經不再是個推測,各種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證實,我們跟實驗室里的大鼠一樣,因糟糕的空氣而很受傷。
宋偉民教授主持的另一項研究,以某城市中心城區作為標本,分析在這個區域中,大氣PM10 和PM2.5日平均污染濃度與居民日死亡數之間的關系。標本是一個常住人口124萬的城區,調查的時間是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最后得到的研究報告顯示,大氣顆粒物濃度與居民日死亡數之間存在關聯。
人就像一部精密的儀器,每一個結構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我們的呼吸系統,天然地有著阻擋污染物的能力,那些較大的污染物,在經過鼻腔、咽喉時就已經被阻擋,即便是能夠進入氣管、支氣管的臟東西,也可以隨著氣管內纖毛的運動,被運送出呼吸道。不過,人體也處處存在漏洞,對于微小的顆粒物,呼吸系統的屏障就無能為力。
穿越屏障以后,細小的顆粒物開始以各種形式在呼吸道中興風作浪。一個最直接的方式是,這些細微的顆粒物本身,滯留在敏感的呼吸道中,引起局部的阻塞和炎癥。研究顯示,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75%在肺泡內沉積。我們可以想象,眼睛里進了沙子,眼睛會發炎。呼吸系統的深處,也是一個敏感的環境,細顆粒物作為異物長期停留在呼吸系統內,同樣會讓呼吸系統發炎。
1995-1996年的一項研究,對廣州、武漢、重慶、蘭州四座城市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氣中PM10和 PM2.5污染水平與兒童呼吸道炎癥、哮喘的患病率相關,污染水平越高,患病率也隨之升高。
除了自己“干壞事”,細顆粒物還像一輛輛可以自由進入呼吸系統的小車,其他致病的物質如細菌、病毒,搭著“順風車”,來到呼吸系統的深處,造成感染?!耙驗樗鼈兎浅P?,跟同樣多的較大顆粒污染物相比,細顆粒物的表面積就大很多,它們的表面就能攜帶更多的其他致病物質?!彼蝹ッ窠淌谶@樣解釋。
PM2.5對我們呼吸系統的損傷,聽起來還算比較容易理解,起碼,在霧霾的天氣里,臟空氣引起的呼吸不適,是很多人都能體會的直觀感受。但專家告訴我們,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還不止在呼吸系統,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者惡化,也可能是細顆粒物作怪。
不要以為只要遠離大魚大肉的不良飲食習慣,就能躲開心血管疾病,細顆粒物也有很多“辦法”誘發心血管疾病。比如,細顆粒物可以直接進入血液,誘發血栓的形成。另一個間接的方式是,細顆粒物刺激呼吸道產生炎癥后,呼吸道釋放細胞因子引起血管損傷,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
還有一些發現,讓人更加擔憂。近年的一些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殖能力正在明顯下降,環境污染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來自波希米亞北部的一項調查,對接觸高濃度PM2.5的孕婦進行了研究,發現高濃度的細顆粒物污染可能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更多的研究發現,大氣顆粒物質的濃度與圍產兒、新生兒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 IURG),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關性。
懸崖邊上
細顆粒物究竟有多危險?即使是專門從事研究的科學家,也不能做出最準確的描述。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每時每刻吸入的空氣中都存在細顆粒物,而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多達數百種,要摸透細顆粒物損害人體健康的因果關系,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不過,一些最直觀的危險,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其中最受到重視的,是細顆粒物的致癌作用。通過實驗室的動物實驗可以看到,顆粒物提取物可以讓大鼠、小鼠誘發皮下肉瘤、皮膚癌和肺癌等。
現在的研究認為,細顆粒物致癌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叫做多環芳烴的有機物。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城市大氣顆粒物中的多環芳烴與居民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多環芳烴進入人體的過程中,細顆粒物扮演了“順風車”的角色,大氣中的大多數多環芳烴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上,大顆粒物上的多環芳烴很少。也就是說,空氣中細顆粒物越多,我們接觸致癌物多環芳烴的機會就越多。
不管是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還是癌癥,最終都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2010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的一張圖片,如今已經廣為流傳。這張顯示全球PM2.5 濃度分布的圖像上,中國東部沿海被染成濃重的橘紅色,幾乎是整個圖片中顏色最深、范圍最大的一片區域。
如果聯系細顆粒物的致癌性和對死亡率的影響,這樣的圖片不能不讓人擔憂,更壞的消息是,隨著中國污染源結構的變化,細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也許還將加重。
難怪著名院士鐘南山曾表示:“50歲以上的廣州人肺都是黑色的?!币驗樯钤诖蟪鞘?,人們吸入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重金屬和病毒,它們來自工廠排污、機動車尾氣、建筑粉塵、大霧、灰霾、香煙、空調以及數百萬人的體味。
一個“霾”字,上面是“雨”,下面是“貍”“伏獸也”。古人的先見之明可見一斑。而近些天來,京滬以及其它多個城市彌漫“灰黃色”、“灰蒙蒙”甚至“一股硫黃味”的所謂“大霧”,真兇正是存在于霧中的“霾”。其中,PM2.5,則是“灰霾”的元兇。
氣象科學家吳兌早前便研究出灰霾與肺癌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即出現灰霾嚴重的年份后,相隔7年就會出現肺癌高發期。
說得更精細一點,一般來說:水分含量達到90%以上的,叫霧;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而在80%至90%之間的,是霧霾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市民而言,生活在灰霾天氣中,“憋氣、咳嗽、頭暈、乏力、犯困、反胃、惡心、易怒……”醫學專家們所列舉的上述身體反應,是或多或少存在著的。適應灰霾天氣的過程曾經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溫水煮青蛙”,緩慢地適應著周遭,想要脫身之際,也許覺之已晚。
所以,在大都市中生活,身心的堅強是必需的。
據了解,霧中有包括螨蟲、塵埃、細菌、病毒、硫酸鹽、鉛、錳等在內的20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細顆粒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均會對人體的呼吸道產生影響,引發相關疾病。
WHO曾估計,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吸入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中的細小微粒而死亡。PM2.5微粒屬于等于或小于5微米的微粒,從呼吸科的專業角度看直徑小于5微米的顆粒就能夠隨呼吸進入到肺部,可能引起哮喘發作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引發心臟病、肺癌。
在《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指南》中,PM10的年平均值為每立方米20微克每立方米,但已公布的數據顯示,某些城市的PM10已達到每立方米300 微克,更不用說PM2.5的數值了。
在許多城市區域,常常出現細小顆粒污染程度呈持續性增高情況。細小顆粒污染通常來自發電廠和機動車等燃燒源。WHO呼吁,要提高對城市空氣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認識,要實施有效政策并密切監測城市里的這一情況。如果PM10從平均每立方米70微克降至年平均值每立方米20微克,預計將減少15%的死亡這被認為是一項重大公共衛生成果。
“這兩天,我看過的病例中,就有一個哮喘已經6年沒有發作的孩子,因為空氣變化,再次引發哮喘急性發作?!痹烂显锤嬖V《新民周刊》記者,人的呼吸系統就好比一個比較天然的,把顆粒物分級的一個系統,直徑小于5微米者由于顆粒小、主要以氣態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擋,能夠進入人體的下呼吸道,甚至肺泡中。因此,PM2.5-5也被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同時,由于這些顆粒不容易被呼出來,而存留在人體中。雖然其含量很少,但往往富含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大。
岳孟源說:“尤其對于年老體弱者或兒童來說,因為自身的抵抗力差,所以就容易引起各種各樣呼吸道疾病的發生。3歲以下的患兒,比較容易出現感染性的疾病,如果未能及時控制住,可能繼而引發肺炎;而在3歲以上的患兒中,哮喘和鼻炎是最常見的疾病?!?/span>
此外,岳孟源還補充道,如患有哮喘、鼻炎;老年人的慢性支氣管炎、COPD等這些慢性氣道疾病的患者,在霧天吸入空氣中的顆粒物后,也可能會導致原本疾病的加重,還會誘發過敏反應,或者感染,“這兩天因一般呼吸道疾病而引發肺炎需要住院的小孩也很多,床位都安排不過來”。
“一般成年人基本通過鼻子來呼吸,這樣還能有效地抵擋住一些顆粒較大的物質。但小孩通常習慣于用嘴呼吸,無形中就增加了患病的風險?!痹烂显幢硎?,針對大霧天氣,應當盡量避免劇烈的戶外活動,出門最好戴上口罩,以防吸入更多空氣中的顆粒物。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了大氣中一些主要污染物濃度限值的指導標準(包括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鉛、氣態氟化物等),目的是為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在制定空氣質量標準時提供一個保護公共健康的衛生基準;1997年又推出了更新版。
世界上很多國家還沒有制定有關空氣污染的法規,而現有的國家標準之間差異也很大。因此,2005年,世衛組織在修訂現行歐洲“空氣質量標準”并加以充實的基礎上,編制了可應用于全球的第一份標準《空氣質量準則》,并第一次為可吸入顆粒物(PM)確定了指導值。
據世衛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200多萬人因吸入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中的細小微粒而死亡,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們面臨的這一負擔更大。將顆粒物(PM10)從每立方米70微克減少到20微克,則與空氣質量有關的死亡就可減少大約15%。世衛組織指出,可吸入顆粒物對人的影響要大于其他任何污染物。它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碳、礦物粉塵和水。它包括懸浮在空氣中的有機和無機物的固體和液體復雜混合物。這些顆粒根據它們的氣動直徑加以界定,例如PM10或PM2.5。后者更具危險性,因為當吸入之后,它們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并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例如在歐盟據估計僅是最微小的顆粒(PM2.5)就使每個歐洲人喪失8.6個月的統計預期壽命。